蔡志松
那是一座水晶塔形雕塑,11層鏤空錐形結構層層遞進,托舉著頂端尖銳凌厲的棱角,通體是簡潔利落的幾何感,遠觀通透,燈光下又折射出足以填滿整個空間的絢爛光彩。
既堅硬,又通透。唐詩里這樣形容水晶:“映物隨顏色,含空無表里”,若把它對著月光,剔透澄澈的質感,如水一般晶瑩。
“水晶是一種很有中式哲學內涵的材質?!钡袼芗也讨舅上壬蛭覀兘榻B他的最新作品《天際》。
蔡志松和水晶相遇誕生出的新系列,是靈感隨境遇萌發(fā)的偶然,也是精神內涵契合的必然——堅實卻輕盈,允許一切穿過,又自有璀璨光華。這也是如今蔡志松創(chuàng)作狀態(tài)的寫照:篤定的內里,成就隨性自然的表達。
“就是一種自在吧!”蔡志松這樣總結當下的自己。
蔡志松
浪潮里的經典瞬間
公開場合的蔡志松很符合大眾對“藝術家”這個職業(yè)的想象。他偏愛優(yōu)雅合體的紳士穿搭,發(fā)型打理得一絲不茍,領帶或領結、絲巾或口袋方巾常于細節(jié)處營造點睛之筆。媒體定位他為藝術圈的時尚先生,有人把他譽為“隱士”,也有人形容他“具有電影明星的氣質”。
而在這次的拍攝現場,蔡志松讓我們看到他更立體的一面。仍然優(yōu)雅,仍然專注,又多了一些松弛和不羈。鏡頭下,他不僅是被注視和塑造的對象,還對現場的布景與陳列貢獻了諸多創(chuàng)造性的想法。他的身旁,是從《故國》系列到《家園》系列,橫跨近30年創(chuàng)作生涯的作品,像是他人生不同階段的精神琥珀,或凝結了濃烈乃至尖銳的家國思考,或表現中式山水的靜謐美好。
它們在畫面中與他隔空對話,時間締造藝術家的成長,藝術品又兀自永恒。
流連于其中,每一面墻和每個角落,都營造不同韻味,似乎無聲回應了藝術家的創(chuàng)作起點——一場關于何為潮流、何為經典的追問。
那是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和畢業(yè)后的幾年,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,當代藝術在國內方興未艾,藝術從業(yè)者們似乎都熱衷于模仿西方的創(chuàng)作手法和表現形式,追隨風口浪尖上謂之“時髦”的風格??墒?,流行的東西,往往意味著已經高度成熟和套路化,以至于乍看喧鬧,細究起來,并無太大的闡釋空間。更何況,我們和西方人浸淫在不同文化氛圍之中,如果不顧來處的一味追隨,就是創(chuàng)作上的無根之木。
蔡志松
“做藝術,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語言,過度自我是空洞的嚎叫,沒有表達又會陷入無聊的平庸?!痹谒傩嗟乃汲敝校胱龀瞿涂吹乃囆g,這是《故國》系列誕生的動因。
“故”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延展性極強的時序概念,它的精彩之處在于熟悉又陌生,沉浸又抽離,過去的自己是鏡中人,現在的自己是審視者。
蔡志松選取秦俑為藍本,但又極富創(chuàng)造力的,把著眼點放在對大浪潮中普通人的關注,用姿態(tài)、表情、乃至衣著的質感、發(fā)髻的紋理,于細微處去構建宏大歷史與個體處境之間復雜又微妙的關系。
創(chuàng)造超越時代的經典,蔡志松做到了?!豆蕠废盗凶髌氛Q生之初就在圈內獲得極高評價,也在他29歲那年,就為他送上法國巴黎秋季沙龍最高獎“泰勒大獎”——這也是該獎項103年歷史中,首次的中國藝術家獲獎。
然而蔡志松還記得,當時并不是每個觀眾都能讀懂《故國》,在一次展覽中,它被陳列在展館門口,熙來攘往的人們都能在不知背景的情況下隨意一瞥,以至于出現了一些不理解的聲音,認為他的塑造是一種抹黑。
可是,藝術的生命力就像海邊礁石,不同的時代之浪,可以拍打出不同的回響。近些年,微觀史學在學術界興起,關注大時代中普通人的命運成為一門顯學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重新再看《故國》系列,其中的深刻哲思,又被越來越多年輕人重新理解。
蔡志松
矛盾中的自我探索
《故國》之后,年少成名并沒有給蔡志松帶來多少波動,他一直保持著旺盛的表達欲,又先后創(chuàng)作出《玫瑰》、《浮云》、《家園》等系列。
盡管這些作品在母題方面各有不同,有的談論愛情、有的感慨親情與生命、有的思考人與自然,但它們又是連貫而統(tǒng)一的,有著鮮明的“蔡志松烙印”。
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李象群,把這種一脈相承的連貫性總結為一種“尋找自我”的沖動。而這表現在作品上,則是一種隨處可見的反差與思辨。
如果到藝術館去看蔡志松的展覽,會發(fā)現每個作品都值得長久駐足,細致觀看,其中的矛盾性耐人尋味。
《玫瑰》系列,以鉛為材料:“鉛的化學性質特別穩(wěn)定,在生活中很常見,它可塑造又易損毀,熔點低,被破壞了之后有一定的毒性。它既柔軟又沉重,很適合用來表現愛情?!睂訉盈B疊的花瓣,用鉛來構筑,黑色啞光的質感,像是把愛情濃烈時的馥郁、暗淡時的傷害、凋落時的啞然,都融為一體,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側面。
蔡志松
以“孔雀”為題時,大多數人總是著眼于它開屏的奪目光彩,蔡志松卻能一眼看到背后的多面性:“現實中的孔雀,不僅形象與氣度不凡,且喜食毒物,毒性越大,食后的羽毛越美越亮,這種習性與能力異于常類。”因此,他創(chuàng)造出的孔雀,不僅有艷麗的光澤,還有如十字架一樣沉重卻也向上的姿態(tài),一個定格里容納了“浴火”與“重生”兩種情感厚度。
《家園》系列,用金屬不銹鋼表現傳統(tǒng)中國畫里的意象——優(yōu)雅的蘭、堅韌的竹、靈動的鹿、神秘高潔的鶴,蔡志松很注重用空間關系打造意境之美,幾只小鹿互相凝望呼應,植物旁邊的山石,枝頭的鳥鵲,共同構成作品的整體氛圍。銀色亮面質感讓雕塑顯得冷,但光打在它們身上,反射出散漫的波紋,又像水或薄霧,在靜態(tài)的空間中生發(fā)出流動感。
玫瑰、云朵、蝴蝶……這些表現對象再常見不過,當把它們作為題材變?yōu)橛操|雕塑,怎樣避免成為對生活的簡單復制?蔡志松坦言,他從不刻意尋找靈感,更不追隨熱點,只是誠實地把生活經歷投射在創(chuàng)作中。
《玫瑰》系列開始于他36歲,那正是對愛情以及對流行文化有所感的人生階段?!陡≡啤废盗?,則是在母親生病及去世后,對人生流轉聚合之無常的切身感受。而后來的《家園》系列,則誕生于他搬到蘇州之后的所見,那些國畫中的意境,原來都在自然中有生動的原型,一山一景,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抬眼偶得。
“一切都是自然流淌出來的?!痹诨仡檮?chuàng)作歷程時,蔡志松用了如此鮮活的動詞。
9月9日,繼北京志松美術館成立之后,上海志松美術館正式開館,兩館地理位置一南一北,形成南北文化的互動與交融。上海志松美術館有四個特點:尋找并樹立當代藝術的東方性、探討傳統(tǒng)文化的當代藝術表現、倡導學術的純粹性、以藝術打破各領域的界限,建立互相交流的跨界之橋。它將以“東方性”、“當代性”、“學術性”的辦館理念,強調藝術融入社會和生活,通過藝術展覽呈現東方藝術的面貌,建立傳播的樞紐,將當代藝術的能量與活力注入社會,致力于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(fā)展的同時,在中國打造一個全球性的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。
蔡志松
自在,允許一切發(fā)生
和蔡志松先生聊天是一個輕松而愉快的過程。盡管他在成為獨立藝術家之前,在中央美術學院有十幾年的教學生涯,作品又以幽遠的內涵著稱,但他本人卻并不沉迷于厚重繁復的表達,反而很愿意談及作品中輕快的部分。
“在現在這個環(huán)境下,做雕塑并不是大家想象中,埋頭去雕琢一個個造型就行了。很多時候,我的角色像一個導演,會去考慮光影,考慮圖片或者視頻中的呈現。展覽的時候,還要考慮到不同空間的陳列……現在媒介如此發(fā)達的環(huán)境下,我希望不管是到現場的觀眾,還是在線上看的人們,都能有一個好的體驗?!?/p>
藝術并不需要曲高和寡,在蔡志松看來,直觀的審美價值,應該是一個作品帶給觀眾的第一重享受。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新作《天際》時,他給視頻配上了柴可夫斯基《第一鋼琴協(xié)奏曲》的華彩段落,作為配樂。來自聽覺和視覺上雙重的沖擊力包裹住觀眾,無需復雜的闡釋,網友已經看懂了他想要表達的氛圍。
《水晶》系列的另一件作品,則從具象走向了更簡潔凝練的全新風格,圓形水晶上被鑿刻出放射狀的直線,在燈光的映照下,呈現出瞳孔的樣子,看與被看,是一體兩面。此刻能鮮明的感覺到,新的變化已經在他的身上發(fā)生了。
最近,蔡志松從蘇州搬回北京。外界把這解讀為他結束了“隱士”生活,實際上,對于在創(chuàng)作上十分成熟的蔡志松來說,“隱”早已不是一種外在的姿態(tài),而是心理狀態(tài)上的安定自足。
“現在,我允許自己有‘做不好’的情況發(fā)生?!闭劶敖鼉赡甑男麦w悟,完美主義的蔡志松這樣說。隨即他又補充,“做不好”并不意味著放低自我要求,而是一種隨遇而安,接受一切發(fā)生的開放心態(tài)。
蔡志松的老師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隋建國,曾經贊同蔡志松以蝴蝶自喻——在眾人不可見的地方,完成了羽化的過程,才有長久的綻放。
回望蔡志松的來時路,鮮明分為兩個階段。童年時期的他,經歷父親早逝生活艱苦,考大學時信心滿滿,卻用了三年才考上中央美術學院,那是一段充滿艱難和動蕩的日子。畢業(yè)之后,他又很快經歷年少成名,從此在外界看來一路坦途,三次創(chuàng)造國內藝術家在國際市場的拍賣記錄。
曾經的困苦和榮耀,如今回看都已經不那么鮮明。只有對創(chuàng)作的熱情和直覺,長久駐扎在了他的生命里。
蔡志松說,人生中的起落,并不單獨產生什么意義,一切都取決于身處其中的人,如何消化和吸收。
痛苦不一定滋養(yǎng)藝術,順遂也不必然導致空洞——人們總是對藝術家投射這種戲劇性的想象。而真實的他,無非是在越來越豁然開朗的心境中,繼續(xù)誠實地表達自己。
策劃、編輯:于蕾 / 攝影:李英武 / 采訪、文:閆坤沐 / 制片:李文棟 / 攝影助理:張振宇、文婧琦 / 服裝助理:Dim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