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蔓瑄
正式對話開始前,李蔓瑄為自己斟了一杯白葡萄酒,當然,如果我想要的話,她也非常樂意為我倒上一杯?!熬彤斒桥笥蚜奶臁!崩盥u笑著說,我注意到她笑起來格外明媚,似乎某種形式感的束縛隨著笑容被徹底卸下。做完這一切,她稍稍環(huán)顧四周,如同最終確認水域平靜的魚,在水中悠然轉(zhuǎn)身,輕輕擺動尾鰭,以便沉入更深的地方。
李蔓瑄
成為馬英子
鞭炮炸響的那一刻,她下意識縮緊肩膀,向后躲了半步。
“鏡頭正對著你呢,別躲啊。”劇組的工作人員在一旁提醒。但李蔓瑄沒有道歉,也沒有要求重來。她站在原地,微微怔住,仿佛第一次真正觸碰到馬英子——這個在《掃毒風暴》中命運如浮萍般的女人。“她全家被屠時,槍頂著她開了四槍,她沒死,她活了下來,親眼看著家人被殺。所以槍響、鞭炮聲對她來說是極度恐懼的,下意識躲閃才對。”
“他們都覺得我應該再釋放一點兒、再颯一點兒?!崩盥u回憶道。一般來說,那樣的角色更具爆發(fā)力,更容易出彩,也更符合當下觀眾對于“毒梟的女人”這一類形象的期待。這其中不乏好意,他們認為這或許能幫助這個角色,也讓李蔓瑄更容易被更多人看到。
李蔓瑄
然而,李蔓瑄總覺得不對勁?!八皇嵌緱n的四老婆,靠生了兒子才立足。她的人生底色是被壓制的,心里的情緒肯定不會輕易表露。”她說,“她心里的盤算都是留給自己的。她只要活著,心里想的全都是怎么去找一條出路,給她的兒子,也為她自己?!痹诶盥u看來,這樣一個在刀尖上求生存的女人,她的情緒必然是向內(nèi)收斂的,她的所有能量都用于計算和自保,而不是外露的張揚。
這種表演上的拉鋸,一直持續(xù)到那場鞭炮戲。那個下意識的躲閃,讓李蔓瑄感覺自己“終于把到了馬英子這個人物的脈”。那一刻,她不再是別人口中那個應當“再颯一點兒”的女配角,也不再是毒梟身后那個沉默隱忍的四太太。她是馬英子,一個被命運推著走、卻始終在縫隙中尋找生路的女人。
李蔓瑄
這種“緊繃”的狀態(tài),恰好與李蔓瑄在當時高壓環(huán)境下不自覺呈現(xiàn)的表演狀態(tài)貼合在了一起。身邊的人告訴她馬英子演得好,但她自己清楚,那份被認可的真實感,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在極度緊繃狀態(tài)下做出的直覺反應?!暗@種緊繃放在馬英子身上是對的?!?/p>
有趣的是,馬英子這個角色最終的完整呈現(xiàn),也充滿了這種即興與偶然碰撞出的化學反應?!稈叨撅L暴》拍攝時并沒有完整劇本,因為李蔓瑄在拍攝現(xiàn)場的一次無心翻譯,導演隨即調(diào)整了馬英子戲份的走向,讓她出現(xiàn)在后續(xù)所有盧少驊與外商交易的戲份里。這個臨場改動,徹底改變了馬英子在故事后半段的功能性。她不再僅僅是一個被保護、被安置的女人,而是成為能夠深入?yún)⑴c核心毒品交易的關(guān)鍵人物,一個更具主體性的形象也因此得以樹立。
李蔓瑄
山下看山
這份對角色內(nèi)在壓抑狀態(tài)的精準捕捉,或許并非偶然。當被問及自己性格的底色時,李蔓瑄坦言,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“緊繃感”?!翱赡苁翘焐男愿?,也可能是小時候的成長環(huán)境所致。”她形容自己是那種“表面上大大咧咧,但其實會有所保留”的人?!皶κ澜绠a(chǎn)生一定的距離感。”這種內(nèi)在的審慎與疏離,讓她習慣先將自己包裹起來,再謹慎地打量外界。
表演,則意外地成為她釋放這種緊繃感的出口。“我以前性格挺包裹自己的,接觸表演、去了學堂之后,慢慢能釋放緊繃的自己了?!睂λ裕硌莸奈υ谟?,它提供了一個身份,讓她可以暫時卸下“李蔓瑄”這個身份的束縛。“那一刻我不是李蔓瑄,就能敢于釋放、投入,我就是角色本身?!背蔀榱硪粋€人,讓她獲得了表達的自由與安全感。
李蔓瑄
然而,她走上演員這條路,本身就充滿了偶然性。她最初的職業(yè)是設計師,因為幫朋友做舞臺造型服裝設計,偶然結(jié)識了朋友的經(jīng)紀公司。對方提出想簽她,問她是否愿意朝藝人方向發(fā)展?!拔耶敃r才二十出頭,想嘗試一下,就簽了?!钡灹思s后,卻遲遲接不到戲。那段時間,她不停地去試戲,去見各種各樣的人,其中不乏如今聲名顯赫的大導演,但整個過程“完全是摸瞎,特別受挫”。
挫敗感堆積到頂點時,她一度想放棄?!昂髞砦矣X得自己不行,說不做這行了?!笔墙?jīng)紀公司的勸說讓她留了下來,也讓她下定決心,要真正為自己做點什么。她報名了一個表演學堂,在那短短兩個月的學習中,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表演的樂趣。而這顆微弱的火種,最終將她引向了那個對她的演員生涯產(chǎn)生決定性影響的地方——山下學堂。在那里,她以一種“清零”的方式,重新認識表演,也重新認識自己。
李蔓瑄
“山下學堂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很特別的種子?!痹诶盥u看來,山下學堂教給她的,并非某種具體的、可以量化的表演技巧,而是“對表演的崇敬與敬畏,讓我覺得這是一件高尚的事”。
那是一段長達八個月、近乎與世隔絕的學習經(jīng)歷。從早上九點上課,到晚上排練至九十點鐘,整整八個月沒有周六日休息。這種高強度的真空式學習,首先磨煉的是心性。課程從最基礎的“擦地板”學起,因為老師告訴他們,這是演員在這個場域里立足、感受空間、為塑造角色打下基礎的第一步。
李蔓瑄
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建立。由于并非科班出身,李蔓瑄一直覺得自己“其實很欠缺所謂的表演技巧,但擁有非常敏銳的感受力”。山下學堂的訓練,則給了她一套將這種模糊的“感受力”轉(zhuǎn)化為具體創(chuàng)作方法論的工具。其中,對她影響最深的練習之一,就是針對自己要研究的人物,提出100個問題。
“比如說:馬英子喜歡吃什么?喜歡什么顏色?愛噴香水嗎?……這些細節(jié)會在心里留下痕跡,幫你剝離自我、進入角色。”這種看似瑣碎的提問,實際上是一種深入人物潛意識的探索。它強迫演員走出自我中心的慣性思維,從最微小的生活習慣和感官偏好入手,一點一滴地構(gòu)建起角色的血肉。這種訓練方式,對她而言極為受用,直到今天,這依然是她準備角色的核心方式。
李蔓瑄
三塊畫布
帶著對表演的全新認知,李蔓瑄開始了真正的實踐。她的早期作品,如同幾塊風格迥異的畫布,讓她得以用不同的筆觸去探索表演的可能性。
電影《少年與?!肥撬牡谝粔K畫布,這個機會是她自己“一而再,再而三”地爭取來的。她當時還在山下學堂學習,偶然看到了導演孫浩謙的短片,立刻被那種影像風格所吸引,“這正是我心目中藝術(shù)片、文藝片的樣子”。導演最初看到她的資料時,覺得她的形象與自己設想中更“l(fā)ocal”(本土的)的“表姐”相去甚遠,他原本想找的是素人演員。是李蔓瑄的堅持,為她贏得了試戲的機會,并最終讓導演不僅選擇了她,還為她修改了角色設定,增加了聽廣播練普通話、想往外走等戲份,讓這個角色與她自身的特質(zhì)更加貼合。
李蔓瑄
《少年與?!烦晒θ雵水斈甑母诫娪肮?jié),人們評價李蔓瑄“天生有一張適合大銀幕的臉”。可如今回看這部處女作,李蔓瑄坦言對自己“還是不滿意”,覺得那只是一種“‘亮相式’的表演”。但她也無比珍視當時那種無法復制的狀態(tài)?!爱敃r是第一部戲,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,掩蓋不住對電影的向往和期待,眼神里透出來的都是很鮮活的東西?!蹦欠N對機位一無所知、全然信任導演指引的狀態(tài),是她心中“蠻寶貴的”財富。
如果說《少年與海》是一次懵懂的本能釋放,那么《喜歡高興愛》則是她首次清醒地走入另一個靈魂,并從中獲得巨大信心的關(guān)鍵一役。這是一次臨時的“救場”機會,她看完劇本后,兩三天就進了組。她所飾演的孟茜,是一個生活在小縣城、不大招人待見的姑娘,也是一個在感情中全情投入、飛蛾撲火的“戀愛腦”。
李蔓瑄
這個角色與李蔓瑄本人的性格“反差蠻大的”。但她卻被孟茜身上那種“直接、不給自己留余地的勁兒”所吸引。為了貼近這個“不修邊幅”的人物,她主動參與了服裝造型的設計,在冬天穿著大棉襖、大棉褲,還剪了一個厚重的齊劉海,希望能在造型上有所幫助。這部戲的特殊之處在于,它賦予了李蔓瑄一個完整的、跨越時間長度的人物弧光?!皬?0多歲談戀愛,到30多歲生了個六七歲的孩子,我跟著孟茜走完了一生,喜怒哀樂都經(jīng)歷了一遍。”正是這次完整的生命體驗,讓她第一次無比真切地確認了一件事:“這部戲給我奠定了一些信心,讓我覺得自己是可以演戲的?!?/p>
而在電影《果然》中,李蔓瑄則經(jīng)歷了一場堪稱極致的、沉浸式的表演探索。她飾演一位失去孩子的母親李玉。為了進入這個角色,她提前一個半月就抵達了拍攝地重慶。在李蔓瑄看來,導演李冬梅是一位富有哲思、對生活有著特別體驗與感悟的人,而她為李蔓瑄準備的角色功課也充滿了儀式感:每天穿著角色的衣服在城市里游走,親手抄寫心經(jīng)以沉淀心緒。在整個準備和拍攝期間,李蔓瑄不能使用任何護膚品,并自己手洗衣服,只為從生理上無限貼近角色的狀態(tài)。
李蔓瑄
至于表演,導演給她的唯一要求是:“蔓瑄,不要去’演’,你就是李玉本人,自然地在里面流淌就好?!痹谂臄z現(xiàn)場,她被賦予了極大的自由,甚至可以自己決定何時開機、何時關(guān)機,一切都以她是否完全進入狀態(tài)為準。她回憶起當時的狀態(tài):“開機的時候,我甚至能看到燈光下的塵埃,就盯著那些不斷飄動的塵埃,整個人像進入了冥想狀態(tài)。這對演員來說太奢侈了。”
她與導演和角色之間建立連接的方式也頗為微妙。第一次見面時,兩人在咖啡廳里靜坐,相顧無言。突然一陣風吹過,窗邊的遮陽傘搖搖晃晃。導演指著那把傘,輕聲對她說:“蔓瑄,你看,這就是李玉?!薄拔铱戳艘谎?,不知道為什么就流淚了。”她說,那一刻,她抓到了人物身上那種“一直在漂浮,沒有彼岸可以靠”的漂泊感。
李蔓瑄
在拍攝一場孩子最終沒了的戲時,一個微妙的、連她自己都未曾預料到的感受浮現(xiàn)了出來?!拔易约壕谷幌乱庾R地松了口氣。”這個瞬間讓她看到了人性的幽深與復雜,也讓她在事后陷入了巨大的愧疚和情緒崩潰中。然而,最終的成片卻將所有這些情緒激烈的戲份全部剪掉,只留下了吃飯、上廁所、打電話等百無聊賴的日常片段。導演這種極度克制和?膽的處理?式,讓她詫異的同時,也對電影有了另一層理解。“電影就是要去探索吧。不評價,去感受——可能是理解它的另外一種方式?!?/p>
李蔓瑄
敬生命力
從文藝片中的深度沉潛,到借《掃毒風暴》中的馬英子走入大眾視野,李蔓瑄始終在摸索一種與行業(yè)共處、卻不被其吞噬的自覺?!罢f不在乎(知名度)是假的。拍戲就是想被看到、被認可,希望別人覺得’這是個好演員,會演戲’?!钡硪环矫?,李蔓瑄并不享受置身聚光燈下的感覺,人前的曝光常令她感到“忐忑和局促”。她所在意的,僅僅是“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到了、達成了目標時的那種成就感”。
這份審慎,也延續(xù)至她對社交媒體的矛盾態(tài)度上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她都刻意拒絕這些東西?!安幌矚g,非常不喜歡?!彼忉屨f,過去的抗拒是出于一種“沒底氣”的心理——“沒什么作品的時候發(fā)這些,會覺得站不住腳。”她清醒地知道自己不是模特或KOL(關(guān)鍵意見領(lǐng)袖),而是一名演員,也正因如此,她寧可背負“包袱”,認為作品播出前的過度曝光反而是一種干擾。
李蔓瑄
直到《掃毒風暴》播出,她才開始學著“營業(yè)”,自己剪輯一些小視頻。不過,對于身為INFP(調(diào)停者)型人格的李蔓瑄來說,創(chuàng)作過程本身遠比結(jié)果更令她著迷。因此,她更享受的是“剪”這個過程本身,而非流量結(jié)果。
酒杯已經(jīng)見底,采訪即將步入尾聲。我問她對表演的最終企圖心是什么?她眉頭微蹙,認真地想了想,最后答道:“當然是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演員?!?/p>
李蔓瑄
“怎樣才算真正的演員?”我繼續(xù)追問。
答案在反復的框定與收縮中,逐漸清晰、落定,最終凝結(jié)為三個字:生命力。
“我希望自己是個有生命力的演員?!崩盥u提到自己欣賞的演員朱迪·科默——那個在《殺死伊芙》中能量四射、鮮活自由的“小變態(tài)”。那種不受約束、充沛原始的生命力,是她心之所向的表演境界。
李蔓瑄
“那么,如果表演影響你的自由,你會選自由嗎?”
“對?!彼鸬酶纱?。
“最后一個問題,演員還是明星?”
“當然是演員!”
這一次,她沒有絲毫遲疑。
出品:李曉娟 / 監(jiān)制:滕雪菲 / 策劃:MOGU.X蘑菇仙 / 攝影:Abo.Z左多寶 / 撰文:九醬 / 造型:Jade易鑫煜 / 化妝:李沅鎂 / 發(fā)型:棟 / 特邀模特:謝云鵬 / 編輯助理:潘若兮